[代币反映精神/声音计数]这个纺车既是荣誉,也
作者:bet356在线官方网站 发布时间:2025-10-22 12:14
【继续发光,开启新征程——令牌见精神】本期令牌:赠送给陕甘宁边区黑玉祥的纺车(延安革命纪念馆藏)。延安革命纪念馆内静静陈列着一台木制纺车。 “小纺车转呀转,丝线摇晃……”每当我对着这个陕甘宁边区送给黑玉祥的纺车唱起这首《纺车歌》,总让我想起当年我们自己做饭,丰衣足食的日子。抗战相持后,敌后战场形势日益严峻。 1941年至1942年是中国敌后抗战最困难的时期。通往陕甘宁边境地区的各个路口均设立了检查站d 严禁棉花和纺织品通行。面对经济封锁,敌对军民展开了激烈的战斗。当时,党中央号召全体军民自己动手,保证温饱,在边境地区开展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从此,纺纱成为了延安人民的日常生活必需品,纺车也走进了千家万户。 “三年新生活,三年旧生活,又三年修修补补”准确地描述了当时人们的日常生活。 1941年春,八路军第359旅前往延安南泥湾进行军事勘探。为满足纺车军用和民用的需要,生产了数千辆纺车并提供给各单位。纺车技术也很成熟大幅创新,生产效率大幅提高,由每人每天1~3股纱提高到每天4~12股纱。清理荒地、种菜种粮、养殖制造……在火热的大生产运动中,各行各业不断涌现劳动模范、负担师傅。纺车虽小,但威力却很大。批量生产期间,陕西省延安市延川县农民黑玉祥积极纺纱,每天纺纱10余根,被陕甘宁边区政府表彰为“二等模范”。 1943年11月,边疆政府授予他纺车一台和奖章。 1984年5月,延安革命公报演说家特派代表看望延川县徐家河村劳动英雄黑玉祥时,没收了边区政府送给他的纺车已被指定为一级公开展示文化财产。 “篮子里的花香,请听我的歌……”这首创作于1943年的歌曲《南泥湾》至今仍在传唱。当时,大批军民奋力拼搏,把荒凉的南泥湾改造成“陕西、江南北部”,这里有整齐的穴居人住宅、郁郁葱葱的田野、成群的牛羊。
电话
020-66888888